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1 点击次数:103
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,旨在人文科普,不传播封建迷信,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。本文资料来源:《金刚经》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众生为何总觉得修行难有寸进?
百年来,世人总把吃素当作修行的根本法门,却鲜少听闻真正的解脱之道。
古籍记载,印度迦毗罗卫国曾有一位修行百年的长寿高僧,不问世事,独居深山。
信众供养斋饭,他来者不拒;猎人送来肉食,他也随缘受用。
这让很多苦心持戒的弟子难以理解,纷纷前去质问。
面对弟子们的疑惑,这位高僧只是淡然一笑,讲述了一段佛陀住世时期的公案。
这个公案不仅解开了千年来修行人的心结,更道出了真正障碍修行的三样东西。
究竟是什么,能让这位百年高僧如此看重?
话说佛陀在世时,有一位名叫达摩的修行人,他持戒精严,每日只食一餐素食。
修行十年,却始终觉得心中郁结难解。这十年来,他茹素持戒,从不敢违背分毫。
为了保持饮食清净,他甚至自己开垦了一片菜园,亲自栽种果蔬。
达摩的精进修行在当地传为美谈,不少人都把他当作修行楷模。
可他自己却总觉得内心空落落的,修行一直停滞不前。
一日,他来到祇园精舍,向佛陀请教:"世尊,我持素多年,为何总觉修行无甚进展?
我每日只吃一餐,从不违背戒律,可为何内心还是不得安宁?"
佛陀不答,反问道:"你每日都在想些什么?"
达摩慎重思索,缓缓答道:"清晨醒来,我便思量今日该吃些什么才能既养身又不违戒。
午后用斋时,我又忧虑明日的食材从何处求得。夜晚躺下,还在盘算着如何能让素食更可口。
我怕吃到荤腥,连用其他人的锅灶都不敢..."
佛陀听罢,面露慈悲:"你虽日食素斋,心却被口腹之欲所困。
即便吃得再清淡,若执着于饮食,又与贪食何异?
你每日耗费心神在饮食之上,反倒落入另一种执着。"
达摩闻言,如遭雷击。回想这些年来,他确实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饮食上。
为了保持素食清净,他不但远离人群,还常常疑神疑鬼,生怕沾染一丝荤腥。
这那里是在修行,分明是在给自己设限。
想明白这一点,达摩顿时泪流满面,跪地向佛陀请教:"请世尊开示,
修行路上真正该戒除的是什么?"
佛陀沉默片刻,目光如炬地看着达摩:"执着于相,终难得解脱。
倘若能放下这三样东西,修行自有精进。"
达摩正要追问这三样东西究竟是什么,佛陀却闭目入定。此时,阿难尊者带着一群比丘来到精舍。
他们刚从王舍城化缘归来,有人托钵得荤食,有人得素食,人人神色安详。
其中一位年轻比丘端着一碗肉汤,看起来有些忐忑。阿难尊者轻声开导:
"托钵所得,都是众生心意,平等受用即可。"那年轻比丘听后顿时释然,安然用食。
佛陀睁开眼睛,看着这群弟子安然食用托钵所得,面露欣慰。达摩见状,若有所思。
他忽然记起,自己十年来虽然吃素修行,却从未有过如此安详喜悦的心境。
反而每天都在饮食上患得患失,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。
这些比丘中,有的是证果罗汉,有的通晓三藏,有的神通广大。他们不论得荤得素,都能平等受用。
达摩这才明白,真正的修行,一定另有玄机。
他看着这些充满智慧的面庞,忽然意识到,也许正是自己的执着,才让这十年的修行停滞不前。
就在这时,又有一位面容清瘦的老比丘走进精舍。
达摩认得他,是位常年云游四方的苦行僧,据说从不食用荤腥。
可今日他手中的钵盂里,竟然装着一块肉食。老比丘面色如常,缓步走到佛陀跟前,恭敬合掌:
"世尊,今日托钵,遇一猎户。他将自己留给幼子的肉食供养与我。
弟子不忍拒绝他的善心,便收下了。"
佛陀微微颔首:"你做得很好。"
达摩听得心中一震。这位以苦行著称的老比丘,在面对荤食时竟能如此自在。
他忽然想起自己曾多次拒绝信众的供养,只因担心食物中可能沾染荤腥。
当时他还以为这是持戒精严,现在想来,反倒显得太过执着。
此时阿难尊者端坐一旁,似乎看出了达摩的心思,轻声说道:"修行贵在随缘。
心若清净,饮食何妨?心若不净,就算只吃草根树皮,又有何益?"
这番话令达摩陷入深深的思索。那位开篇提到的百年高僧,
想必也是明白了这个道理,才能在饮食上如此自在吧。
正当达摩沉思之际,远处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。几只飞鸟落在精舍外的菩提树上,叽叽喳喳好不热闹。
这些飞鸟平日以虫为食,却也能在佛陀的精舍中来去自如。
达摩望着这一幕,内心的困惑愈发强烈。
他感觉自己似乎快要触碰到什么重要的领悟,却又好像隔着一层薄纱,始终看不真切。
就在这时,佛陀周身忽然放出金色光芒,整个祇园精舍顿时光明遍照。佛陀开口说道:
"世间万法,皆是假相。三样东西,人人皆有,却少有人能看破。历代祖师,多在此处徘徊千年。
若能识破此关,便能明心见性,得大自在。"
佛陀的声音悠远深邃,仿佛来自久远的时空。达摩只觉心头剧震,浑身颤栗。
这究竟是怎样的三样东西,竟能让历代祖师都在此处停留?
为何世尊说它比七情六欲更难超越?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玄机?
金光渐渐散去,佛陀的声音恢宏庄严:"这三样东西,看似寻常,实则最易迷惑人心。第一样,便是执着于自我。"
佛陀目光如电,直视达摩:"你口中吃素,实则是在标榜自己的清高;你避荤如避箭,实则是在彰显自己的功夫。这些都是执着于我相,与解脱背道而驰。"
达摩听得汗如雨下。这些年来,他确实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苦行,处处向人表明自己是位修行人。他这才明白,正是这个"我"字,成了修行的障碍。
"第二样,"佛陀继续说道,"是评判心。你见人持素便暗自欢喜,觉得与自己是同道;见人食荤便心生轻视,觉得他们不够精进。这分别之心一起,烦恼便生,如何能得解脱?"
达摩再次惊醒。他想起自己常常在心中评判他人的饮食,觉得唯有像自己这般茹素的人才是真正修行。这分别之心,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他的枷锁。
"第三样,也是最难放下的,"佛陀的声音愈发深邃,"是追求果位的心。有人苦修为求神通,有人持戒为求果位。一旦有所追求,心便不得安宁。真正的修行人,应当如这些比丘一般,随缘度日,不执不求。"
达摩顿时泪流满面。这十年来,他每日都在盼望自己能有所成就,能证得果位。却不知正是这颗求道之心,反倒成了修行路上的绊脚石。
佛陀的金光笼罩着达摩:"放下这三样东西,你的修行自然会有进展。执着、分别、追求,都是迷失自性的根源。"
达摩从此将佛陀的开示铭记于心。他不再纠结于饮食,不再评判他人,也不再急于求取果位。三年后,他在一个寻常的午斋时分,忽然大彻大悟,证得阿罗汉果。
自那以后,历代祖师都把这段公案当作修行的重要开示。他们明白,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相的苦行,而在于内心的解脱。所谓长寿,不在于吃素与否,而在于心的清净。
古德有云:"心若莲花开,粗茶淡饭亦是甘露;心若蒙尘锁,山珍海味也难消受。"这话道出了修行的真谛:不在吃什么,只在心净。
后世一位得道高僧曾说:"多少人执着于吃素而障了道心,多少人著相于持戒而迷了真性。若能放下执着、分别、追求这三毒,方能真正踏上菩提大道。"
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"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"外相皆是虚妄,唯有放下执着,方能见性成佛。
这便是为什么历代高僧从不执着于劝人吃素。他们深知:真正的修行,不在口腹之间,而在放下执着、分别、追求这三样最易迷惑人心的东西。能做到这一点,一切处皆是道场,举手投足都是修行。
